近兩年來,連云港連云區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讓昔日的小漁村華麗變身,浪漫的海濱旅游度假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踏浪休閑,海上云臺山、老街、高公島等區內核心旅游項目也在同步提升,示范引領、統一科學管理讓連云更舒適,更宜游,山海大公園的風貌也給了老百姓以巨大的信心,各地掀起了旅游業的創業熱潮,旅游富民效應日益顯現。
統一管理 不斷提升游客舒適度
踏上連島,空氣清新,微風拂面。在蘇馬灣景區,環島路邊一排精致的木質玻璃房依山而建,在山海的映襯下顯得靜謐又休閑。這里就是今年4月剛投入使用的天際蘇馬灣精品民宿。
面向大海,在民宿客房的陽臺上就可遠眺蘇馬灣的秀美。“清明小長假開始試運行的,效果不錯。‘五一’小長假之前,蘇馬灣的20多間房就已預訂一空。”帶著我們參觀的連島景區客房部主管顧青說,這是景區為了提升旅游舒適度而推出的一個精品項目,不僅背靠山體建了民宿,還將蘇馬灣沙灘上的森林木屋收回統一進行了改造,極大豐富了景區的住宿產品。
“可是游客在這里吃什么呢?總不能住在這里再下山找吃的吧。”聽到了我的疑問,顧青笑了笑,忙帶我們來到民宿對面的一處森林餐廳。掩映在數棵大樹下的是一排整齊的木頭房子,休閑桌椅在院子里依次排開,和其他漁家酒店一樣,院子正中間是一排玻璃魚池,各種魚、貝類、婆婆蝦等應有盡有。
為了方便游客,景區還將對外租賃多年的木屋餐廳和海洋主題餐廳收回,與住宿業態配套,更加完善了景區的休閑度假設施。在景區看來,吸引游客住進來只是第一步。“住進來后,游客晚上的時間如何打發呢?于是,我們抓緊開始啟動夜游項目。”顧青帶著我們從蘇馬灣驅車來到連島大沙灣。此刻雖是中午時分,但沙灘西坡綜合體的改造提升工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據介紹,景區計劃利用大沙灣區域打造夜游產品,對現商業區二樓、三樓樓頂平臺進行升級改造,形成二樓高端餐飲區域,通過舉辦愛情主題、小型演出、露天電影、啤酒燒烤、冷餐西餐等活動,打造海濱浪漫之夜品牌。“以提升休閑服務的檔次為目標,重新裝修了近10間海景房,餐廳、超市、冷餐會等休閑項目也在進行內部的改造和提升。”顧青說。
全域旅游 拉動多要素齊發力
在連島游客服務中心的商業部,工作人員正在整齊地碼放旅游特產:蝦醬、醋、葛根粉……連云港特產一應俱全。不僅如此,為了讓超市更有特色,景區還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來自東北的客商,銷售俄羅斯商品。“我們老板在連云港生活多年了,覺得旅游這一塊的發展很有市場,同時也發現在東北銷售很火爆的俄羅斯商品在連云港還處于空白階段,所以和景區合作運營了這間超市。”工作人員王先生一口東北口音,話語中不僅透露著熱情也有著對新工作的無比期待。
今年,連島景區推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旅游措施,其中包括游客本人憑高鐵票兩日內免費游連島,以及進島游客免費停車等等,與此同時,民宿、餐飲以及游樂項目等紛紛投入使用,拉動連島景區人氣,景區提前進入旅游旺季。“5月2日景區的單日接待量創下歷史新高。”景區相關負責人說,這樣的人氣也讓投資客對連云旅游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
城市旅游的發展,餐飲類企業的感受最為明顯,也最有發言權了。“散客還是多了。你看雖然‘五一’節過去了,但最近一段時間還是有不少外地客人過來,一住就是好幾天。他們還會跟我們打聽,連云好玩的、好吃的,到其他縣區玩的也不少。”老字號酒店神州賓館營銷經理冷梅說。在神州賓館二樓自助餐廳向外遠眺,是美麗的在海一方公園,由于步行到公園也就五六分鐘的時間,這種優勢讓很多來連云港旅游的自駕游客選擇入住。“晚上出門就是海邊,散散步吹吹海風都很不錯啊。”從徐州來度假的蘇女士告訴筆者,而來連度假的這幾天,她幾乎每天早晚都會到在海一方公園散步,感受一座海濱城市的休閑魅力。
特色民宿 凸顯旅游富民效應
近兩年,連云區將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作為政府的頭號工程,景區面貌發生變化之余,一系列旅游配套工程緊鑼密鼓推進,而在政府強有力的影響和帶動下,連云當地的老百姓也積極跟進,發展旅游的意識大大增強。
在前往船山景區的路上,原先的民房里,多了不少農家樂。一間靠近路邊的“阿敏農家院”吸引了我們的注意。
從外面看,還真是個農家小院的模樣。進門,穿過大廳,走進院子,看到卻是另一番天地。由于靠近一小部分山體,農家院的老板就著這難得的生態資源,將小院用無遮擋的絲網包裝了一下,周邊種植了不少綠植,而小院與山體之間,還就勢挖了一片魚池,幾十條錦鯉在池塘里游來游去。別說這樣的環境魚舒服,人更是有種生在世外桃源的休閑感。
阿敏農家院的主人老張是土生土長的宿城人,去年底,他借著自家的房子開起了農家樂,還將在城里上班的兒子給喊回來管理。“你看,我們宿城這兩年變化多大啊。政府投入這么多發展旅游,景區面貌也變了,一到周末和節假日來宿城的人越來越多了。”人多了機會也大,老張一下投入上百萬元,將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了農家小院。在廚房里,我們看到兩個大土灶正在工作,柴火發出噼里啪啦響聲,客人預訂的土雞和魚正在烹制中。
宿城和高公島兩地很近。不同的是,高公島的旅游資源更偏重海濱特色。在高公島,跨海大橋下的一處紫菜養殖基地,筆者看到幾名工人正將包裝好的海苔卷裝上小型貨車上。湊近一看,這個海苔卷的包裝還真的特別,罐上印刷了一個小女孩的頭像,“劉小妞”三個大字格外醒目。養殖基地的老板劉帥一家已經在這里干了20多年,從單純的養殖,發展到目前的一次、二次加工。“劉小妞”就是劉帥以自己女兒的頭像為原型,請專門的設計師制作的,也許是代表著作為父親對女兒的寵愛,劉帥還精心將海苔的科普知識也印在了包裝上,多了這份心意也讓他生產的海苔多了一絲文創產品的味道。
隨著跨海大橋通車,高公島的旅游業也隨之興起,不少本地人在山上開起了民宿,不僅吸引了游客,也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旅游投資客。細心的劉帥看在了眼里,也記在了心上。“你看到的這個區域,我們正在加快整理,下一步,就做一些垂釣的休閑娛樂活動。”他邊指著遠處的魚塘邊告訴我們。由于此前,他也和不少旅行社對接過,因此,在他看來,他還可以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資源,做一些紫菜養殖、加工的觀光類產品,讓游客能了解這個生產的過程,最好也能像泡菜館一樣,讓游客有種參與性,豐富他們的游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