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生病的原因有很多,苗木因為某種原因而枯黃、爛根、提早落葉,直至死亡都稱為苗木病害。引起病害的原因就稱為病原。有人以為苗木病害是由于土壤不好、旱、澇、霜凍等原因引起的,只要改善這種狀況病害就可消除,有人則認為,苗木病害是由某種病菌引起的,防治這些病害的報本措施是消滅這些病菌。
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有一定的根據,但又都是片面的。苗木病害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確是主要由上述的土壤或氣象因素引起,在病理學上稱之為生理性病害。由于這類病害沒有傳染性,所以又稱為非傳染性病害。還有一類病害則主要是由某種生物在特定的環境配合下侵害苗木而引起的,具有傳染性,故稱傳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非傳染性病害主要是通過改善栽培管理等方法來解決,而傳染性病害除改善環境外。
還必須采取一些特殊的施來防治雖然,這兩類病害在性質上有所不同。但卻有密切聯系。一般說來二者是相互促進的。如楊樹會由于受干旱而促進傳染性潰瘍病的發展,而感染潰瘍病之后,苗木更不抗干旱的侵襲。能引起苗木生病的生物種類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真菌、細菌、病毒、類菌質體和寄生性種子植物。一種是真菌,真菌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地上的蘑菇,釀酒的酵母,食用的木耳、銀耳,提取青霉素的青霉都是真菌。
有害的真菌也不少。苗木病害絕大多數是真菌引起的。真菌是一種低等生物。菌體大多分為營養體與繁殖體兩部分。營養體是絲狀的,稱為菌絲。菌絲很纖細,反復分枝。單根菌絲只有在顯微下オ能看清。成團的菌絲則像一團棉,肉眼即可看清。陰濕天氣,某些病苗根部或根頸部長出的白色狀物即是菌絲體。菌絲由細胞構成,內含原生質及胞核。病菌的絲在植物體組織內伸延并吸取養分。當菌絲發育到一定階段便進行繁殖。
真菌用孢子繁殖。孢子的作用與種子相同。孢子直接長在普通的菌絲上或特化的菌絲上。有的孢子集生于一個由菌絲組成的容器里或一個特殊的結構中,這個容器或結構連同其中孢子,即稱為子實體,與植物的果實相似。真菌孢子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分生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擔子孢子等。孢子的體積很小,單個的孢子只有在顯微鏡下才看得見。它們的形態、顏色因真菌種類面異,有圓形、橢圓形、長桿形、線形、星形等。
有的無色透明,有的則帶有某種顏色。因此,孢子的形態和顏色可作為識別真菌種類的重要標志。由于孢子的體積小、數量大,所以便于各種自然因素,如風、雨水、昆蟲等傳播。孢子萌發再生長成菌絲。對于大多數真菌來說,無論抱子的萌發或菌絲的生長都需要有水的存在。至于溫度,15~25℃一般都是適合的。所以真菌引起的病害大多發生在溫暖多雨的季節。
第二種是細菌,細菌是單細胞的生物。細胞內沒有具體的細胞核。體積比真菌更小,需在高倍顯徽鏡下才看得見。細蘑形態簡單大多呈球狀或棒狀,少數的呈螺旋狀。有的細菌在其一端、兩端或周身生有鞭毛,可以游動。細菌以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繁殖。繁殖的速度很快,一般在1小時內就能分裂一次。細菌的生長繁殖也象真菌一樣要求適當高溫高濕。最適于植物原細菌生長的溫度為26-30℃。
為害苗木的細菌種類不多,但有個別細菌病害是頗為嚴重的。第三種是病毒和類菌質體,病毒和類菌質體是兩種沒有完善細胞結構的微生物,它們的粒體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沒有細胞壁和核。體積比細菌小得多,只有在電子顯徽下才能看清其形態。病毒呈球狀、桿狀或纖維狀。類菌質體則多作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這兩類微生物分布極廣,各種動、植物和微生物都可能受到侵染。在栽培植物中幾乎沒有不受它們危害的。
但它們在棵子植物上卻極少發現。類菌質體對某些苗木的危害相當嚴重。如由類菌質體引起的泡桐苗叢枝病、棗瘋病、桑萎縮等都毀滅性的。病毒和類菌質體在自然界主要靠昆蟲,特別是蚜蟲和葉蟬等傳播。傳毒的昆蟲在有病的植物上吸取汁液時,同時把病毒或類菌質體吸入體內。當它們轉移到健康植物上取食時,便把病原傳染給了健康植物。人工嫁接也是傳染病毒和類菌質體的重要途徑。
凡是從帶病或類菌質體的植株上采取的接穂、插條或根條都是帶的,以此繁殖出的植株都是病株。因此在選取母樹時必須十分留意。還有一種就是寄生性種子植物,在種子植物中,只有極少數是依靠其他植物生活的。我國苗圃中,菟絲子是常見的寄生植物。它的莖帶白色,纏繞在苗木上,把大片的苗木纏繞致死。除上述生物外,某些線蟲、螨類和藻類等也引起苗木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