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胡同微花園”參與式設計展覽在史家胡同博物館開展,展出的13組“胡同微花園”作品,是由朝陽門街道史家社區居民和中央美院學生共同設計的,下一步,這些設計將在胡同里變成現實,美化環境,提升胡同居民的生活品質。
“哎喲,這是我們家,設計出來又好看又實用!”走進展室,看到自己家的“微花園”設計模型,胡同居民常繼紅驚訝地說。
常阿姨家的“微花園”,之前就是在窗戶下面的碎磚頭堆上擺了一些花盆,周圍還放著拖把、掃帚等工具。這次,中央美院設計專業學生楊寶和常阿姨結對子,他對老磚的排列進行了調整,形成高地錯落的效果,同時,還在其中留出儲物空間存放雜物,在靠墻角的地方圍起一個專門放拖布的小空間。磚頭上面擺放的花也進行了調整,顏色更豐富,還增加了蔬菜、瓜果等。
“小楊跟我討論方案的時候我就跟他說,我既想擺花,還得存放工具,都能滿足就好了。沒想到,還真做到了。”常阿姨喜出望外。
今年,中央美院建筑學院副教授侯曉蕾開設了一門選修課:藝術花園景觀設計,邀請社區居民和學生們一起,對胡同里的“微花園”進行景觀提升。共有來自油畫、壁畫、雕塑、實驗藝術、藝術花園景觀設計等10個專業的16名學生,以及史家社區的9位居民報名參加。
作為關注胡同歷史空間的景觀設計專家,侯曉蕾常年在東四南歷史文化保護區與街坊鄰居們一起開展公共空間提升實踐。在實踐中她發現,北京老城的胡同街巷里,在自家門前窗邊,居民經常利用廢舊材料,種植花草和瓜果蔬菜,少則幾盆,多則形成一個“花園”。這一類“自發花園”往往面積很小,由居民獨立建造和維護,種植月季、薔薇等當地灌木以及葡萄、葫蘆、絲瓜等具有食用功能的蔬菜瓜果,兼具美觀和實用功能,體現了居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這門課程主要是幫助居民對‘自發花園’進行藝術提升,從造型、空間、色彩等方面提升藝術品位,讓‘自發花園’成為藝術花園。”侯曉蕾表示。第一節課就在史家胡同博物館進行,居民在課堂上了解師生們的設計理念,和學生一起參與設計過程。
除9處居民院里的微花園,展出的設計作品還包括4處胡同公共空間設計。其中有一處是廁所,以前門口擺了一個花箱,在設計方案中,花箱被取消,在墻上做立體綠化,不占用胡同空間,能減輕異味,還能營造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
“在社區治理中,朝陽門街道積極推進‘多元參與,協商共治’的治理模式。這次在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支持下,央美師生和居民們共同設計‘微花園’,居民非常滿意。下一步,我們將根據居民意愿,把這些設計變成現實,美化身邊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社區建設部部長宗靖表示。展覽將持續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