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紅斑病又稱芍藥褐斑病。是栽培芍藥中最常見的重要病害,我國各地均有發生。紅斑病使芍藥葉片早枯,連年發生能削弱植株的生長勢,使植株矮小,花少、花小直至植株枯死。
癥狀此病主要為害葉片,也浸染枝條。花和果殼等部位,感病葉片初期在葉背出現綠色針頭狀小點,后擴展成直徑4-25毫米左右的紫褐色近圓形的小斑,邊緣不明顯。葉片正面病斑上有不明顯淡褐色輪紋,病斑相連成片,嚴重時整葉焦枯,葉片常破碎。病斑在葉緣時可致葉片扭曲。在潮濕氣候條件下,病部背面會出現墨綠色霉層,當病害浸染莖時,在莖上出現紫褐色長圓形小點,有些突起,病斑擴展慢,長為3~5毫米,中間開裂并下陷,嚴重時也可相連成片。葉柄感病的癥狀與綠色莖同。萼片、花瓣上的病斑均為紫紅色小斑點。
病原菌及發病規律病原菌是牡丹枝孢霉(Cladosporiwmpaeoniae),屬半知茵亞門絲孢菌綱叢梗孢目枝孢菌屬,病原菌主要以茵絲體在病葉、病枝條、果殼等殘體上越冬。翌年春季產生分生抱子經氣流和雨水濺動傳播到剛萌發的新葉上,引起初次浸染。發病時,病殘體未清除的,初次浸染嚴重,而病殘體被清除了的,則初次浸染輕。病菌的生長和分生孢子的萌發需溫暖條件,在20℃至24℃條件下,病害的潛育期為5至6天,潮濕條件有利于病害的發展和分生孢子的形成。下部葉片最先感病,該病菌再浸染次數極少,初次浸染的程度決定了發病是否嚴重,此外,沙質土壤、保水保肥力差、植株生長較差、抗病力降低,發病重。在北京地區4-5月開始發病,7-8月為發病盛期。不同品種間抗病性也有差異,如東海朝陽、小紫玲、蘭盤銀菊、鳳落金池等品種抗病性強,紫芙蓉、胭脂點玉、娃娃面等品種易感病。
防冶方法
1.減少浸染源,即秋季齊地面將地上部分的枝葉割去,以不傷土中芽為原則,冬季徹底清除病殘體,將病殘體集中燒毀。
2.加強栽培管理,控制病害發生。種植密度要合理。以利通風透光,株叢過大要及時移栽。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植株的抗病性。
3.在芍藥展葉之后開花之前,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落花后可交替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及1%波爾多液,7~10天噴1次。
4.發病初期,可噴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15天噴1次,連續噴4至5次。
癥狀此病主要為害葉片,也浸染枝條。花和果殼等部位,感病葉片初期在葉背出現綠色針頭狀小點,后擴展成直徑4-25毫米左右的紫褐色近圓形的小斑,邊緣不明顯。葉片正面病斑上有不明顯淡褐色輪紋,病斑相連成片,嚴重時整葉焦枯,葉片常破碎。病斑在葉緣時可致葉片扭曲。在潮濕氣候條件下,病部背面會出現墨綠色霉層,當病害浸染莖時,在莖上出現紫褐色長圓形小點,有些突起,病斑擴展慢,長為3~5毫米,中間開裂并下陷,嚴重時也可相連成片。葉柄感病的癥狀與綠色莖同。萼片、花瓣上的病斑均為紫紅色小斑點。
病原菌及發病規律病原菌是牡丹枝孢霉(Cladosporiwmpaeoniae),屬半知茵亞門絲孢菌綱叢梗孢目枝孢菌屬,病原菌主要以茵絲體在病葉、病枝條、果殼等殘體上越冬。翌年春季產生分生抱子經氣流和雨水濺動傳播到剛萌發的新葉上,引起初次浸染。發病時,病殘體未清除的,初次浸染嚴重,而病殘體被清除了的,則初次浸染輕。病菌的生長和分生孢子的萌發需溫暖條件,在20℃至24℃條件下,病害的潛育期為5至6天,潮濕條件有利于病害的發展和分生孢子的形成。下部葉片最先感病,該病菌再浸染次數極少,初次浸染的程度決定了發病是否嚴重,此外,沙質土壤、保水保肥力差、植株生長較差、抗病力降低,發病重。在北京地區4-5月開始發病,7-8月為發病盛期。不同品種間抗病性也有差異,如東海朝陽、小紫玲、蘭盤銀菊、鳳落金池等品種抗病性強,紫芙蓉、胭脂點玉、娃娃面等品種易感病。
防冶方法
1.減少浸染源,即秋季齊地面將地上部分的枝葉割去,以不傷土中芽為原則,冬季徹底清除病殘體,將病殘體集中燒毀。
2.加強栽培管理,控制病害發生。種植密度要合理。以利通風透光,株叢過大要及時移栽。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植株的抗病性。
3.在芍藥展葉之后開花之前,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落花后可交替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及1%波爾多液,7~10天噴1次。
4.發病初期,可噴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15天噴1次,連續噴4至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