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葉片上有水漬狀小斑,后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的褐色斑,濕度大時病斑上有灰色霉狀物。莖上病斑褐色。花受害時變褐,衰敗。葉片上的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常發生于葉尖、葉緣,呈褐色、紫褐色至灰褐色,有時具不規則的輪紋。天氣潮濕時,病斑的背面有灰霉層長出。莖上病斑呈不規則形,褐色,凹陷,軟腐。幼苗莖基部受害時,危害最大,常萎蔫或倒伏。花芽受到侵染后,變褐枯萎;如在開花期遭受病菌侵染則花瓣變褐腐爛,并覆蓋黑褐色霉狀物,病部可向下延伸至花梗。
牡丹灰霉病病原真菌(BotrytiscinereaPerd)是葡萄孢霉屬的一種。病菌主要在病殘體和根內越冬,第2年借助氣流和風雨傳播。陰雨連綿或多露多霧時,牡丹灰霉病發生嚴重。該病在春、冬季及低溫潮濕的地了和溫室花房中易發生,幼小植株較易感病。
防治牡丹灰霉病的措施:
一是應保持田園清潔,秋季徹底清除落葉殘莖燒掉。春季剛開始發病時,及時剪除病芽枯葉燒掉。
二是應加強栽培管理,實行輪作,連作地要深翻或土壤消毒后才可種植。土壤消毒可選用75%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與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等量混勻,每平方米用藥8~10克即可。
三是藥劑防治,可于早春萌芽時,噴灑l:1:100等量式波爾多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發現初期,噴灑65%抗菌威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也可用1%波爾多液。10-15天噴1次,連續噴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