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特性
紅棕象甲在熱帶地區1年大約發生3代,世代重疊。該蟲屬于完全變態昆蟲,有卵、幼蟲、蛹、成蟲4個發育階段。成蟲1年有兩個明顯的交配產卵高峰6月和11月。產卵在植株樹冠附近的傷痕、裂口、裂縫,尤其是受傷的幼嫩組織,以幼蟲鉆蛀為害頂端莖干的幼嫩組織。一頭雌蟲一生可產卵162~350粒,平均為221.40粒,卵孵化率為85.2~93.9%,平均為89.6%。雌成蟲壽命約39~72天,雄成蟲約63~109天。幼蟲孵出后,即向四周鉆洞取食柔軟組織的汁液,并不斷向深層部位取食,在樹體內形成縱橫交錯的隧道,剩下的纖維被咬斷后遺留在蟲道的周圍。早期不易看出。為害時,新葉殘缺不全,中心葉干枯,蛀孔排出纖維屑或褐色粘稠液體。受害嚴重時新葉凋萎,樹干只剩下空殼。成蟲具有遷飛性、群居性、假死性,常在晨間或傍晚出來活動。
防治措施
防治難點:
1 隱蔽性:紅棕象甲大多從生長點侵入危害,蛀食,造成隧道,導致被害組織很快壞死腐爛。而不少棕櫚科植物在葉片發黃前很難發現被危害,一旦發現心葉發黃枯死,生長點及附近的莖干已壞死腐爛,嚴重時已無法挽救。
2 難度大:有不少棕櫚科植物長得比較高大,而危害部位多在生長點,噴藥時操作難度大,灌藥防治難度更大。藥物難滲透,紅棕象甲在化蛹前結繭,繭很厚,加上其在蛀食棕櫚科植物時排出樹屑、蟲糞等堵住洞口,灌藥時藥液很難滲透到蟲繭并浸泡蟲蛹,因而紅棕象甲的蛹還能存活,下一代又造成危害。
因此,防治此蟲應采用“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1 加強苗木引進的檢疫監測工作,切斷蟲源傳播
加強對龍崗區棕櫚科植物,特別是苗木場、園藝場的檢疫監測工作,防止擴散蔓延,避免出現新的疫區。對從外地,尤其是從疫區引進的棕櫚科植物苗木按照制度嚴格檢疫。禁止帶蟲植株遠距離遷移;移栽過程中,一經發現,立即就地銷毀。新移栽植株修剪后,要用內吸性較強的殺蟲劑噴灌預防被害。
2 清除或減少園內蟲源
開展棕櫚科植物的疫情普查,發現被害植株,立即進行藥劑處理。對難以救活植株,及時砍除,燒毀,減少蟲源,同時對周圍植株噴施內吸性殺蟲劑,預防受害。
3 嚴防植株受傷
選用內吸性殺蟲劑對傷口及周圍進行噴藥或涂藥處理。針對成蟲喜歡在植株上的孔穴或傷口產卵的習性,可用瀝青涂封或用泥漿涂抹,防止成蟲產卵。
4、神奇的誘殺方法
昆蟲信息素是昆蟲用來表示聚集、覓食、交配、警戒等各種信息的化合物,是昆蟲交流的化學分子語言。紅棕象甲聚集素是調控昆蟲吸引行為的化合物,既敏感又專一,作用距離遠,誘惑力強。紅棕象甲聚集素是模擬自然界的昆蟲信息素,通過釋放器釋放到田間來誘殺害蟲的仿生高科技產品,采用聚集素誘殺,降低蟲口密度。該技術誘殺害蟲不接觸植物和農產品,沒有農藥殘留之憂,不污染環境是現代農業生態防治害蟲的首選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