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3月18日6時30分訊( 通訊員 羅莎)陽春三月,繁花似錦。重慶巴南圣燈山鎮處處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色。明艷的紅葉石楠、火紅的杜鵑、碧綠的麥冬草……“這是紅葉石楠,必須要常修剪,才能長得更密、更旺盛,才能賣個好價錢!”正在地里修剪苗木的田豪樂呵呵地說,最近幾年,靠著種植花卉苗木,田豪一家不僅建起了新房,年收入也逐年遞漲,去年的純收入達到了30萬元以上。
圣燈山鎮素有“花木之鄉”的美譽,花卉資苗木源豐富,種植歷史久遠,傳統花卉苗木品種較多,加之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廣,勞動力成本較低,花卉苗木產業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近年來,圣燈山鎮不斷扶持和推進花卉苗木種植業,全鎮以杜鵑、紅櫸木、桂花、紅葉石楠等為主的花木種植面積達21226畝,全年產值達2.1億元,引導農民走上了一條增產、增效、增色的花卉苗木種植軌道。
63e4f874c53a46f3862474497a09152c
田豪正在花木地里忙碌 通訊員 羅莎 攝
從破舊瓦房到小洋樓
花木富了鄉親
走進圣燈山鎮沿灘村的巾幗產業示范基地,成片的花卉苗木包圍了整個村莊,這個示范基地也是村里有名的苗木基地,距今已經有17年的歷史。
早些年的沿灘村跟一般的農村一樣,破舊的瓦房、土房隨處都是,農民大多以傳統種植為主。但最近這些年,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棟棟小洋樓拔地而起,村民的訂單電話不斷,而這一切都要從地里那一棵棵花卉苗木說起。
事實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圣燈山便開始有了種植花木的農戶,但由于規模較小,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隨著花木經濟的不斷發展,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這高效益的產業,就這樣,花木產業在圣燈山逐漸興起,并不斷發展壯大。
2004年接觸花木產業的李永霞也算是圣燈山鎮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的見證人之一。
“最初只有5、6畝地,后來流轉了土地,發展到現在的70多畝。”李永霞告訴筆者,通過流轉土地,她把花木產業不斷做大,每年花木的銷售額可以高達110萬,自己富了,但李永霞沒有忘記村里的其他人,他每年聘請的常工有10幾人,其中包括有建卡貧困戶,不僅解決了人員的就業,李永霞還主動為貧困群眾送花木苗,并將種植技術無條件傳授給村民,帶動大家一起來種植花木。
“最近才賣了一批花木,能賺2、3萬呢!”村民周樹桂就是通過李永霞贈送的花木苗,一步一步將花木種植業做起來,他告訴筆者,自己以前是建卡貧困戶,家里窮,別提搞種植業了,連吃飯都困難。好在李永霞送了她一批苗木,還手把手教了他如何種植,就這樣,靠著這一棵小小的花木,周樹桂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幾年前,他還把瓦房換成了小洋樓。
據介紹,隨著花木產業的不斷發展,目前,沿灘村已有400多戶村民種植花木,種植面積近600畝,全村12個專業合作社中,有6個都是花木產業合作社,花木產業成為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