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本是資源,是大自然水循環的一部分,但過去在城市環境中,由于觀念、技術等因素的限制,常常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反而引起災害。
作為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項目之一,近年來針對城市雨洪管理提出的雨水花園理念及技術在歐美等地得到大力推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于雨水花園,大家一定不太熟悉吧~今天本文就通過普通花園與雨水花園的區別、雨水花園的功能、雨水花園的分類以及雨水花園的植物配置幾個方面,帶大家深入了解雨水花園。

何為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淺凹綠地,被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使之逐漸滲入土壤,能夠起到調節、補充地區水資源和補給地下水資源的作用。

雨水花園也被稱為生物滯留區域,是指在園林綠地中種有樹木或灌木的低洼區域,由樹皮或地被植物作為覆蓋。
它通過將雨水滯留下滲來補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徑流的洪峰,還可通過吸附、降解、離子交換和揮發等過程減少污染。

雨水花園與普通花園的區別
如果說,普通花園是用來看的,那么雨水花園就是實干派,它在滿足景觀需求的同時,強調進行雨水管理,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先是水的花園,再是人的花園。兩者在土層結構、植物選配都有不小的差異。

土層結構差異
普通花園土壤一般直接采用原土,若考慮到肥力問題,可能只進行更換表層土,施加肥料等措施,土層處理簡單。

而雨水花園遠遠沒有你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雨水花園要求雨水在短時期內下滲凈化,一般1至4小時內下滲完畢。因此土壤結構較普通花園滲水性強,要求有更復雜的土層結構。

植物選配差異
普通花園的植物選擇,通常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種植、管理的成本來決定的,植物性能要求以觀賞為主,需要較多的人工后期養護。
雨水花園則因其特殊的功能性,要求植物必須具備一定的抗逆性,例如耐旱、耐澇、抗寒、抗風等等。

雨水花園中植物配植方法
根據雨水花園中種植區不同的水淹情況,可將雨水花園種植區分為蓄水區、緩沖區、邊緣區(如下圖)。植物在這3個分區中的配植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植物的耐淹、耐旱特性。

1)蓄水區
蓄水區植物物種耐淹能力和抗污染能力、凈化能力要求最高,同時要求在非雨季的干旱條件下也要有一定的耐旱能力。
2)緩沖區
緩沖區有一定的蓄水容積,對植物的耐淹特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時要求植物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和抗雨水沖刷的能力。
3)邊緣區
邊緣區無蓄水能力,植物物種需要有較強的耐旱能力,對植物的耐淹能力無特別要求,可選用一般較耐旱的植物,與周邊植物景觀相銜接。


雨水花園的功能
1 、通過滯蓄削減洪峰流量、減少雨水外排保護下游管道、構筑物和水體;
2 、利用植物截流、土壤滲濾凈化雨水、減少污染;
3、 充分利用徑流雨量涵養地下水,也可對處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緩解水資源的短缺;
4、 經過合理的設計以及妥善的維護能改善小區的環境,為鳥類、蝴蝶等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提升生物物種多樣性;
5、 通過花園中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調節環境中空氣的濕度與溫度,改善小氣候環境。

雨水花園的分類
雨水花園是一種生態可持續的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設施,可以按以控制雨洪為目的和以降低徑流污染為目的分為兩類。
以控制雨洪為目的
該類雨水花園主要起滯留和滲透雨水的目的,結構相對簡單。一般用在環境較好、雨水污染較輕的區域,如居住區等。

以降低徑流污染為目的
該類雨水花園適用于環境污染相對嚴重的區域,如城市中心、停車場等。由于要去處雨水中的污染物質,因此在土壤配比、植物選擇以及底層結構上需要更加嚴密的設計。

▽兩個簡單直接的動圖,看清雨水花園的工作原理

雨水花園植物配置
植物配植時需要考慮 花期、色彩、形態、質地、季相等的搭配,以及 喬、灌、草復層種植,保證雨水花園的觀賞性。下面來簡單列舉一下:

1)優先選用本土植物,適當搭配外來物種
本土植物對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和周邊環境有很好的適應能力,在人為建造的雨水花園中能發揮很好的去污能力并使花園景觀具有極強地方特色。常用耐水濕喬木有:濕地松、水杉、落羽杉、池杉、垂柳等。

2)選用根系發達、莖葉繁茂、凈化能力強的植物
植物對雨水中污染物質的降解和去除機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利用氮、磷等物質;二是通過根系將氧氣傳輸到基質中,在根系周邊形成有氧區和缺氧區穿插存在的微處理單元,使得好氧、缺氧和厭氧微生物各得其所;三是植物根系對污染物質,特別是重金屬有攔截和吸附作用。如蘆葦、蘆竹、香蒲、細葉沙草、香根草等。

3)選用既可耐澇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
因雨水花園中的水量與降雨息息相關,存在滿水期與枯水期交替出現的現象,因此種植的植物既要適應水生環境又要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例如:馬蹄金、斑葉芒、細葉芒、蒲葦、旱傘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