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與園林 古代私家園林常植有海棠,可惜多遭戰亂毀壞,留存甚少,但可憑書面記載略窺一二。唐朝宰相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記》中記載了他在平泉山居中所植的奇花異卉:“木之奇者有:天臺之金松、琪樹,稽山之海棠、榧、檜……”這是較早記載園林中使用海棠造景的文章。宋徽宗在1117—1122年間,在京城開封東北造“艮岳”。南宋張淏《艮岳記》記載:“又于洲上植芳木,以海棠冠之,曰:‘海棠川’……堤外筑壘衛之,濱水蒔碧桃、海棠、芙蓉、垂楊,略無隙地。”可見,宋代已出現了以海棠命名的景點。明清時期,海棠是園林配置中的常見樹種。明代王獻臣所造拙政園內的“海棠春塢”是海棠造景保存至今的優秀實例。在《揚州畫舫錄》中被評為康熙間揚州八大花園之一的影園,是明末鄭元勛的居所。在鄭元勛的《影園自記》中記載:“堂下舊有蜀府海棠(即西府海棠)二,高二丈,廣十圍,不知植何年,稱江北僅有,今僅存一株,有魯靈光之感……趾水際者,盡芙蓉;土者,梅、玉蘭、垂絲海棠、緋白桃;……巖下牡丹,蜀府垂絲海棠、玉蘭、黃白大紅寶珠茶、磬口蠟梅、千葉榴、青白紫薇、香櫞,備四時之色。”可惜當時被稱為“江北僅有”的這株西府海棠古樹現已不復存在。古典園林中除了觀賞的海棠花外,家居環境中的落地長窗、漏窗、門洞、鋪地等的構圖,常常是美妙的海棠圖案。海棠用途廣泛,除私家園林外,海棠與銀杏、松、柏、桂、玉蘭為寺廟園林中的常見樹種,可對植于大殿前庭,也可孤植、散植于側院,美化環境。 海棠花窈窕春風前,“雪綻霞鋪錦水頭,占春顏色*風流”,海棠成為春天的象征。在詩人畫家筆下,海棠嬌媚卻不嬌氣,“嫣然一笑竹籬間”,儼然已成為美女的化身。她適應性強,“也宜墻角也宜盆”,植于庭前、路邊、池畔、盆中皆可。宋朝劉子翚(朱熹的老師)認為她集梅、柳優點于一身,“幽姿淑態弄春晴,梅借風流柳借輕……幾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成……”風雨摧殘清香猶存,風骨錚錚。歷經兩千五百多年的大浪淘沙,無數文人墨客的指點天下,終于形成海棠花既妖嬈嬌媚卻又風骨錚錚,既艷*天下又多才多藝,既富貴吉祥又平易近人的海棠花文化。在對海棠美妙姿色的描繪中,對海棠象征的春光春景的歌詠留戀中,對李隆基與楊玉環的舊事重提中,海棠花逐漸演變為佳人、青春、理想和易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