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稈高7-11米,徑達4-6厘米。節間較短而均勻,幼竿密被白粉。出土后的竹筍經25-30天生長,成為幼竹,開始放葉,再經10-20天,幼竿竿形生長即告完成。雷竹有“筍用竹之王”的美稱。
2、發筍力強。集約經營的雷竹林,年產竹筍每畝可達到1.5-2噸?,F通過對林地覆蓋、施肥、增溫等措施,可使其提前至春節前后出筍,或是“二季”出筍,從而使產量和竹筍價格成倍翻番。
3、最適合生長于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風向陽的山麓平緩坡地或房前屋后平地,在河漫灘、半陽性緩坡也能較好生長,但在積水嚴重的低洼地、板結平地生長不良。
4、集約經營的雷竹筍用林,年每畝的產值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
5、適宜在低海拔退耕還林地段和四旁大力發展。
雷竹的地下莖屬單軸型,竹桿散生,分枝二叉。桿高6-10米。胸徑4-8厘米,節間長15-20厘米。桿籜光滑無毛,有較密的褐斑,無籜耳及遂毛,籜舌中度發達,兩側下延,葉反轉皺折。雷竹新桿節下有一圈白粉環,近節下縮小變細,中部腫脹變粗,這咱現象在培育好的竹林中較明顯。雷竹每小枝多數5-6葉,多達9-10葉。竹葉狹小且瓦狀卷曲。
生物學特征
雷竹性文雅,質脆弱,喜肥沃,怕積水,鞭細根少。3月初開始出筍,4月底結束,5月份新竹生長,抽枝展葉,6月份開始地下鞭生長,8月開始筍芽分化,10-11月有部分秋筍出土。雷竹以1年為一個周期,連年出筍。在年平均溫度15.3℃、年降水量1400毫米的地區,生長良好。在出筍期與筍芽分化期要求有充足的降水,雷竹能忍耐-13.1℃的低溫,但大雪往往對雷竹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是雷竹竹桿壁薄性脆,易遭雪壓折斷。雷竹對土壤要求為疏松的沙質壤土,pH值微酸至中性,普通紅壤與黃壤也適宜栽培。雷竹要求純林栽培,集約經營,不宜與其它竹類混栽。近幾年,雷竹經常開花,大部分發分在新竹,其開花率可達20%,但沒有發現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