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的謝眺在他的《詠竹》中是這樣描述竹子的,“窗前一叢竹,清翠獨言奇。南條交北葉,新筍雜故技。月光疏已密,風聲起復垂。青扈飛不礙,黃口獨相窺。但恨從風籜,根株長相離。”謝眺的詩繪影繪形,將一個虛擬的竹子意象活靈活現地用語言表述出來。
到了清代鄭板橋筆下,神韻飄逸的翠竹已經不單是一叢叢賞心悅目的觀賞植物,并給予具體的生命,是充滿了人格特征的精神投影。他這樣贊美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用竹子的形象來作為自己人格精神的隱喻。
千百年來,竹子堅韌不撥、高風亮節、不畏強權的形象,高雅、清幽、蓬勃灑脫的自然品格讓歷代文人墨客不知傾注了多少情感。他們以各種不同的心境詠嘆竹子。在歷代的詩詞歌賦中,松、梅、竹被人們并稱為“歲寒三友”,是人們寄物抒情,以自然物來表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對精神境界追求的對象。竹子在畫家的筆下,畫中的竹和詩中的竹,同具風彩。詩畫合壁共同營造了中國文人的精神境界,二者相得益彰,不分彼此,相映生輝。
竹子的美韻使中國的竹文化源遠流長,大自然的竹子清幽亮麗,而城市園林中的竹子,其神韻在于設計,依椐竹子的形態和生長特性來設計竹子景觀,是現代園林設計者需在補修的課程,讓竹子的美為園林綠化景觀增添光彩。